查看原文
其他

地理语言学 | 李仲民:由词汇看语言的“非连续性变化”——以《广东粤方言地图集》为例

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
2024-09-12

由于微信公众号推出新功能,“语言资源快讯”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,而是公众号的管理者,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,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!

第三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

一、前言

桥本万太郎(1978.2008)将语言的发展分为二种类型:“牧畜民型语言”和“农耕民型语言”;“牧畜民型语言”发展的特点在于快速扩展分布到广大区域,然后各方言(语言)间孤立发展,例如印欧语。“农耕民型语言”则是以某一点为中心,逐步而缓慢的同化周边方言(语言),例如汉语。在这二种不同的语言发展背景下,利用历史比较法来构拟祖语在印欧语获得成功。但“农耕民型语言”由于被其中心语言的同化和不断借用,想要阐明这种同化的组合过程,采用印欧语比较法来研究农耕民型语言谱系、构拟祖语则是非常困难的。但是汉语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崇拜者却深信不疑,竭力在寻找方言(语言)间的亲属关系。但贺登崧(2003)说:“现代中国的文献语言学的错误不在于依据文献做研究,而在于要在方言中找出和书面汉字相对应的词。这一做法是以汉语变化有连续性这一点作为前提的。但是事实却彻底否定了这种连续性。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核心概念是“语音对应”,但这个基础是建立在现今汉语方言的词有共同来源的前提下,建立语言变化的规律。然而实际上语言变化往往有例外,并且这种不合规律的现象还不少。传统方言考本字的研究,大多重视规律,对于历史音变规律的例外。总是往韵书里去找相应的反切和词义,从古籍中寻找例句,而无法正视这些历史音变规律的例外。对于这些历史音变规律的例外,岩田礼(1995)称为汉语方言中的“非连续性变化”,并指出导致非连续性音变的因素,常见的有“通俗词源”、“类音牵引”、“同音冲突”、“类推”以及“方言接触”等因素。

柴田武(1976)指出地理语言学的研究主旨,在“理解跟揭示语言的历史”、“推定它随着地域的差异和时间的变化所产生的因素”。由于地理语言学强调语言变化的地域和时间因素,因此地理语言学家往往以语言地图作为资料呈现的手段。由于语言地图把语言分布的现象,清楚地呈现在地图之上。因此分析语言地图,是观查语言“非连续性变化”的利器。与历史比较语言学学者相较,地理语言学学者在研究上更重视“词汇”。岩田礼(1989)指出,词形的分类是绘制语言地图的前提。这一工作首先按照共时上的特征进行;而词形的分类最有效的方法是以词素为单位的分析(morpheme based analysis)。可见词汇的在语言地图分析上的重要。

本文将以《广东粤方言地图集》为例,来观察在单一方言内部的语言“非连续性变化”。这是以单一方言为研究对象,因此可以视为是中观的研究。

《广东粤方言地图集》“娶(妻)”一图

二、词汇在地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

地理语言学中语言地图的绘制,是最基本且为最重要的一部份。但假如把每一个不同形式都在地图上表示出来,那就没有画地图的意义了。所以绘制语言地图第一要务,就是要把握一图一项目的原则。除了象是要利用多个变项来画出同言线,会将多个变项画在同一张图上外,原则上应该一张图只讨论一变项。

而语言地图的绘制最重要的工作在词形的整理,也就是词形分类的工作。这一部份工作往往都是隐藏在学术论文的背后,不容易被看到(大西拓一郎2011)。却是影响整个语言地图的后续解释工作成败,最关键的部分。词形分类的工作,首先按照共时上的特征进行。所谓“共时上的特征”就是指在地理上的不同变体,不过分类的结果往往因工作人的观点不同而会有所不同。而到底怎样的分类,才是最恰当的分类呢?岩田礼(2011)提供一个检查方法:

有一个经验是,如在地图上呈现出整齐的分布格局,则说明该分类方案是成功的。

但是在面对语言地图上纷杂的不同变体时,往往会不知从何处下手进行分类。以下提供一些参考方法

(1)进行分类首先要有“层级概念”。利用区分层级的方法,将原本纷杂的不同变体单纯化利于观察。地理上所展现的纷杂方言现象,是历史上不同的语言层次压缩在共时平面上的展现。因此若不将不同的语言层次析离,是无法看出历史的语言变化的。因此进行分类首先要有层级概念,依阶层分为大类和小类。

(2)一般而言词汇的特征差异要先于语音特征。

因为词汇(含构词方式)不同代表着必有不同来源,并且词汇特征差异的分辨是易于语音特征上的差异分辨。因为语音往往会变化得难以辨别本来面貌,较难厘清不同的音韵变体,原本是否是一样的,所以词汇的特征差异分类要先于语音特征分类。

词形的分类最有效的方法,是以词素为单位的分析(morpheme based analysis) 岩田礼(2011)。以词素差异先分出大类,再以词根的不同分出小类。在做词形的分类时必须先确认词源,但是在实际操作时,往往会出现不少词源未详的多音节词。遇到此情况时,改以语音特征来分类,也许能归纳出类别。就语音特征来说,声母较韵母、声调相对稳定。因此按每一词素声母的种类及其排列进行分类,或许能够表现出整齐的分布格局。与声母相比,韵母和声调易发生变化。因此在考量分类时,放在更次之地位。

三、由词汇的地理分布观察语言的不同来源

3-1.膝盖一词变体在广东粤方言的分布

“膝盖”一词在《广东粤方言地图集》的词汇第181图(如图3-1)。图中共列了“膝盖”在广东粤方言的24种变体;以词首为“膝”或“脚”作为分类的大类,分别以○和□为符号表征。另外也注意到构词法的不同,分别以“红色”作为三音节词、“黑色”为双音节词的符号表征。此图呈现出的“膝盖”一词在广东粤方言的分布特征为:

3-1、《广东粤方言地图集》的词汇图第181图-膝盖

由于以“膝”或“脚”的差异作为第一层次的分类,因此整个图呈现纷乱的格局。

岩田礼(2007)利用「构词法分析」,将汉语方言“膝盖”一词的变体归纳成五种类型,这五种类型分别为:

(1)单个儿的“膝头”或“膝盖”。

(2)声母为p-l-k或k-l-p的三音节词及其变异。

(3)“X+词根+(头/盖)”及其变异。


(4)“词根+头+X”及其变异。

(5)“词根+X+头”。

现在将粤语膝盖的各种变体,依此原则分类,重新绘图如下图3-2:

图3-2、粤语「膝盖」变体类型分布图

在广东粤语没有第3类“X+词根+(头/盖)”这种形式,若将图中的符号6“脚曲”这种形式视为是第4类的的变异,那么广东粤语“膝盖”一词的变体只有四大类。

由图3-2可以看出这4大类的分布情况,大致是:

大致上核心区为第4类“词根+头+X”及其变异;第1类单个儿的“膝头”或“膝盖”则分布在其外围。另外在沿海最外围处散落着第5类“词根+X+头”。而第2类声母为p-l-k或k-l-p的三音节词及其变异,则散落在第1类和第2类之间。

由于图3-1、图3-2所显示的,只有广东境内的粤语状况,这种区域图无法做全面性的观察。为了观察这些变体是如何传播入广东地区,现在将图3-3与岩田礼(2007)文中的图一“综合地图”相叠合。另外也叠合上西江水系,成为下图3-3:

图3-3、粤语及其周边膝盖变体类型分布图


图3-2展现出了粤语“膝盖”一词,不同类型变体来源的脉络:

1.第1类单个儿的“膝头”

这一类型可以分为二大区块,一是由闽客地区顺东江经广州转西江而上,一直到广西。另一个则是在粤西、雷州半岛,并且漫延至广西境内的郁江、西江。由分布的特征,我们认为这个形式是广东原本的旧形式,并且应该曾经分布在整个岭南地区。此类形由于是从闽客地区经东江,由东往西传播。因此,我们可以称它为“东江型”。

2.第4类“词根+头+X”及其变异

此类型从湘、赣地区经粤北,一路循北江南下直达珠江口;另一路则沿西江往西到达广西境内。此类型由于是从湘、赣地区经韶关、北江,往南传播。因此,我们可以称它为“北江型”。

3.第5类“词根+X+头”

第5类由吴闽语区沿海岸而下,零散分布在广东沿海地区。“词根+X+头”的类型,在广东主要有“膝踭(tsaN)头”、“膝脚头”、“脚节头”、“脚lŒt5头”等四种。由于此类型分布在沿海地区,我们可以称它为“沿海型”。

4.第2类声母为p-l-k或k-l-p的三音节词及其变异

这一类型无邻地区无相似形式,只有在湖南、广西境内有零散分布。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州的边缘地带。这种类型,主要是“菠萝盖”,以及“混淆形式”的“菠萝头”和“膝头+p”等变体。这种类型是经由“跳跃扩散”进入珠江三角州地区。因此,我们可以称它为“飞跃型”。

再看这四类型在广东的分布,大致上核心区为第4类“词根+头+X”及其变异(北江型);第1类单个儿的“膝头”或“膝盖”则分布在其外围(东江型)。另外在沿海最外围处散落着第5类“词根+X+头”(沿海型)。而第2类声母为p-l-k或k-l-p的三音节词及其变异(飞跃型),则散落在第1类和第2类之间。

由此可以看出,“东江型”应该早于“北江型”传播到广东,并且“东江型”曾经分布在整个岭南地区。直到北方形式的“东江型”经韶关、北江南下,并迅速扩散,而将“东江型”切割分散开来。

飞跃型”虽然仅分布在珠江三角洲边缘地区,但在佛山桂城镇以及四邑地区出现“菠萝头”和“膝头+p”这种“混淆形式”,可见在珠江三角洲曾有一段时间流行过“菠萝盖”这种形式。并且由“菠萝头”和“膝头+p”这2种“混淆形式”是以三音节词作为折半形式来看,“飞跃型”应该晚于“北江型”进入珠江三角洲地区。所以就珠江三角洲而言,“膝盖”一词的旧→新形式为:

东江型→北江型→飞跃型

3-2.“膝盖”和“祖父”二词变体在广东粤方言的平行分布

“祖父”一词在《广东粤方言地图集》的词汇第197图(如图3-4)。图中共列了“祖父”在广东粤方言的19种变体;以词汇“公”、“爷”、“爹”作为分类的大类,分别以“圆形”、“正方形”和“五边形”为符号表征。此图呈现出的“祖父”一词在广东粤方言的分布特征如下:

3-4、《广东粤方言地图集》的词汇图第197图-祖父

由图3-4,我们可以看到在粤方言区中,表示“祖父”一词;大致分为“公”、“爷”、“爹”三大类型。其中“公”的说法广泛分布在岭南各地。“爷”的说法主要在中部横向分布,另有一部分分布在粤北的韶关一带。而“爹”的说法主要分布在粤西湛江、茂名一带。从这种分布特性,我们可以推测,“公”的说法应该是广东地区祖父称谓的旧形式,“爷”和“爹”的说法则是后来传入的新形式。但“爷”和“爹”这二种新形式是藉由什么途径传播到岭南地区?光靠粤方言地图是不够的,我们必须宏观地观察整个汉语方言“公”、“爷”、“爹”的分布,来了解它们的传播路径。

现在将图3-5与岩田礼(1995)文中的“地图一:祖父称谓分布图”相叠合,做进一步的观察。

图3-5、粤语及其周边「祖父」变体类型分布图

岩田礼(1995)文中说到:

“爹”沿着长江呈现一种带状分布,这姑且叫作“爹”的主流。“爹” 往南也扩散到南方方言中,形成了两条“支流”:一条从湖北中部经过湖南延伸到广东北部,另一条在福建省西部。

又说:

我们可以进一步设想,广东粤语区指“祖父”的“爷”原来也是经过湖南传来。如上文推测,第二期“爷”越过淮河扩散到长江流域。这个“爷”后来又向南方扩散;在东部沿海地区进入了浙江,在西部长江中游从湖北往南一直到达了广东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爷”也分布在湖南省,虽然分布点比较分散。

岩田礼的说法,为广东粤语区指“祖父”的“爷”的说法找到传播的来源。但是这个设想有个问题,就是若这个“爷”的来源是来自湖南向广东传播,那么“爷”的分布应该是南北向分布较为密集才是。但是我们今天在《广东粤方言地图集》所看到的“爷”的分布,却是东西向的横贯岭南地区,并且密集地散布在珠江三角洲一带。这不禁让人怀疑,广东粤语区指“祖父”的“爷”的说法应该还有其他来源。

就图3-3来看,广东粤语区指“祖父”的“爷”的东西向的横贯岭南地区,东江方面实在已经相当接近闽、粤、赣交界地区,这地区也就是岩田礼所说的在福建省西部的“爹”。所以我们不禁设想,福建省西部“爹”顺着东江而下来到珠江三角洲地区。这个假设的依据,是来自前文所说“膝盖”的“东江型”。对照图3-2和图3-4就可以发现到,在东江地区“膝头”的分布和“爷”的分布是如此的相近。可见这二个词汇都是由福建地区,循东江传播到岭南地区。

但是福建地区只有“爹”的说法,而不见“爷”的说法。那么东江地区是说“爷”而不是“爹”该如何解释呢?这可能有三个原因:一是受到先来到岭南地区“爷”的“类音牵引”,也有可能是受到粤语中指“东西”的“嘢”的“类音牵引”,导致“爹”丧失声母,成为/ie/或/ia/的音。二是受到“阿爹”这个构词法,导致“爹”的t声母弱化消失。三是在四邑地区有去t声母的现象,导致“爹”的t声母消失。这三项因素都能造成“爹”失去声母,而与“爷”混同。而这个与“爷”混同的“爹”,以就是/ie/或/ia/的唸法,再循着东江、西江扩散出去。


3-3.同音冲突与回避

当岭南地区接受祖父/ie/或/ia/的唸法,则与粤语中指“东西”的“嘢”形成“同音冲突”。图3-6是《广东粤方言地图集》中表“东西一词的不同类型分布。

3-6、《广东粤方言地图集》的词汇图第249图-东西

由图3-6可见,粤语中指“东西”说“嘢”的说法,在粤语区中是非常普遍的。但值得注意的,集中在四邑地区的“闲嘢”的说法。我们认为“闲嘢”的说法回避了与“爷”的同音冲突。

3-7东西同音冲突

原本在粤语地区指“祖父”是说“公”,所以与“嘢”没有同音冲突的问题。但当“爷”这个新形式进入粤语地区,和“嘢”就产生了同音冲突。但并非所有说“爷”的地区都发生了同音冲突,产生“同音冲突”仅只有东江和西江。四邑地区以“闲嘢”的说法,回避了与“爷”的同音冲突。所以在广大说“嘢”的地区,在四邑地区产生不同的形式。使粤语地区“嘢”的分布产生破洞,形成不连续分布,这种现象早期法国的语言地理学家称之为「凹陷(téléscopage)(Dauzat1922: 64-72)。这现象让我们看到“爷”这个新形式,由珠江三角洲地区往西江、东江的扩散。因为西江、东江的“爷”是新扩散地区,所以尚未出现回避同音冲突的现象。

四、结论

欧洲学者利用历史比较法来构拟祖语在印欧语获得成功,在历史语言学的研究上是一大贡献。但是桥本万太郎、贺登崧等学者也指出,历史比较法用来构拟印欧祖语获得重大成就,但不见得历史比较法就适合汉语方言的研究。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核心概念是“语音对应”,但这个基础是建立在现今汉语方言的词有共同来源的前提下,建立语言变化的规律。然而实际上语言变化往往有例外,这些历史音变规律的例外,是为汉语方言中的“非连续性变化”。地理语言学学者注重词汇甚于音韵,因为词汇或构词法的不同,代表着来源必定不同。这个特点在观察语言的演变过程上,是优于音韵的。因此以地理语言学的角度,利用语言地图来检视粤语词汇的“膝盖”和“祖父”的变体分布,阐明语言的“非连续性变化”是种常态。

文中藉由“膝盖”和“祖父”这二个词的方言变体分布地图,证明了粤语分布产生“非连续性变化”的外部因素至少有二个:一个是从湘、赣地区沿北江南下的系统,另一个则是从福建沿东江而来的系统。这二个系统笔者分别称为“北江型”和“东江型”,而“北江型”是早于“东江型”来到岭南地区的层次。


【参考书目】

柴田武 1969:《言语地理学》。东京:筑摩书坊。

大西拓一郎2011语言地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?《语言教学与研究》2011年第五期,北京北京语言大学。p01-p10

甘于恩 2009:《广东粤方言地图集》。广州: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。

贺登崧 2003:《汉语方言地理学》。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。

李仲民 2012:从《广东粤方言地图集》看粤语“膝盖”一词的历史分布和变化。第十七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暨海外汉语方言专题讨论会。广州:暨南大学。

桥本万太郎 19782008:《语言地理类型学》。北京:世界图书出版公司。

岩田礼 1995:汉语方言“祖父”“外祖父”称谓的地理分布——方言地理学在历史语言学研究上的作用。《中国语文》1995年第3期(总246期)。

岩田礼 1989:中国江苏、安徽、上海两省一市境内亲属称谓词的地理分布。《中国语学研究 “开篇”单刊》,东京:好文出版社。p01-p88 

岩田礼 2007:方言接触及混淆形式的产生---论汉语方言“膝盖”一词的历史演变。《中国语言学集刊》第一卷第二期。p117-142

岩田礼 2009:《汉语方言解释地图》。东京:白帝社。

岩田礼 2011:类音牵引与同音冲突。《语言教学与研究》2011年第五期,北京:北京语言大学。p20-p29

詹伯慧、张日升 1990:《珠江三角州方言综述》。广东人民出版社。

詹伯慧、张日升 1994:《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》。广州:暨南大学出版社。

詹伯慧、张日升 1998:《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》。广州:暨南大学出版社。

詹伯慧 2002:《广东粤方言概要》。广州:暨南大学出版社。

(原载《粤语研究》第13期,2013年6月。文字略有改动)


本期编辑|洪晓晓

本期审读|洪晓晓

责任编辑|甘于恩

版权归【语言资源快讯】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

投稿信箱:jnufyzx@163.com

往期推荐

地理语言学| 甘于恩:广东闽方言地理语言学研究刍议

地理语言学 | 甘于恩:《广东粤方言地图集》的理论价值及相关问题

地理语言学 | 岩田礼:汉语方言地理学——历史、现状与理论课题(一)【转发】

地理语言学 | 董忠司:从《广东粤方言地图集》“筷子”图试论语词的时空之变

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,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,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。很多读者还没有养成打赏的习惯,提出提倡每个月赏一元钱,积少成多,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。谢谢各位!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语言资源快讯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